6月13日-1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无人系统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尖兵之翼-第九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无人机管控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廖小罕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于13日上午召开的尖兵之翼开幕论坛,并做了题为“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基础设施--低空航路规划发展”的专题演讲。演讲针对低空航路规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呼吁国家及各地大力发展低空航路规划。
廖小罕在尖兵之翼开幕论坛发表演讲
无人机应用潮来临 黑飞问题依然存在
廖小罕以世界范围内无人机货运发展为例,指出无人机应用正迅猛发展。在国内,以京东、顺丰等为代表的物流行业大佬大力布局无人机物流产业,例如:2017年,京东承建世界首条无人机快递航线并投入运营,并计划开辟100条无人机航线;2018年,饿了么利用在上海金山工业园区里17条获批的无人机航线试运营外卖服务。
廖小罕表示,我国无人机发展突飞猛增,数量已达世界第一。根据相关预测,2017-2021年中国行业级无人驾驶航空器市场规模,每年都将以30%的速度增长。同时,各类商业化应用诸如快递运营商、物流运营商、监控、消防、航拍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然而在无人机应用激增的状况下,廖小罕表示出担忧,一方面激增的无人机监管问题滞后,黑飞问题、被迫黑飞问题屡屡出现;另一方面是黑飞背后隐藏的巨大隐患,无人机造成的航空安全问题,危害国家公共安全,对大众人身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多争议。
廖小罕指出无人机应用隐患的存在是无人机商业化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未来无人机应用商业化路在何方,值得政府、行业以及企业深思。
演讲现场图
划设低空公共航路网成解决问题首选
廖小罕重点强调,空域的问题是无人机黑飞的根本问题,即如何在安全前提下为无人机飞行规划航线。通过与民航通航空域隔离,可以实现民航航空安全;通过在固定区域上空飞行可以保障隐私和公共安全;通过航路实施交通管理,实现飞行有序、高效和安全。归结为一点,即划设低空公共航路网将是未来杜绝无人机黑飞、保障安全的首选。
然而在划设低空公共航路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以我国为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低空空域开放进度较慢,在监管上也存在滞后性。廖小罕总结,我国未开垦(超)低空空域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通讯受地形干扰严重、合法非法建筑物动态变化大隐患多、气候原因以及噪音环境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低空公共航路网划设。
以基础设施建设方式推进低空公共航路
面对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发展巨大市场空间,廖小罕表示,在低空领域,通过地理科学与航空技术的融合,就可以实现对地形地貌、城乡建筑、敏感地区、人口分布、交通路网、高塔电网、移动基站布局等大数据的详细解读,再借助导航、地理信息和遥感科技以及地面移动通讯基础设施的支撑,可以助力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规划建设。
廖小罕认为,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规划建设可以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不但能够实现对无人机有效管控,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大潮真正来临。
融合地理科学 低空公共航路关键性技术
廖小罕表示,针对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目前国外已经有企业提出了相关概念,国内也有部分企业提出了类似的想法。廖小罕对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规划建设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主要涉及无人机低空多级别航路网,诸如主干路网、骨干路网、支线路网、校园社区路网等,另外包括路径筛选优化算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格网、数据库、空域结构化、测绘遥感等内容。廖小罕认为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测绘遥感技术、地理格网技术和综合数据库建设等将在低空航路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廖小罕指出,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全国无人机低空骨干路网建设,相关研究入选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人机组网项目支持。未来,低空公共航路建设将逐步成为国家基础设施一部分,以实现对无人机有效管控,进一步推动无人机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