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专题征稿 | 跨域空间高精度地图与智能导航控制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3-07-02 浏览: 0
特邀主编:廖小罕、潘树国、张恒才、董震。

背景

随着北斗、5G/6G、ChatGPT/AIGC、PINN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在深度融合,亿级规模增长的无人装备与IOT设备(如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无人潜器等)终将在万物互联智能世界无处不在,无人装备智能导航控制对学界与业界都提出了研究命题与技术挑战,成为国际前沿和热点。感知、定位、决策、控制是实现无人装备的智慧管控的四大关键技术,这些都离不开“高精地图”的支持。我国多个部委也制定了多项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全域高精地图研制与导航控制能力,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和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发展,为我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全域包括地面交通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与导航控制以及面向深空、深地、深海的跨域高精度地图研究,以支撑实现从室内到室外、从地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水中等全空间无缝导航。

可计算高精地图是实现未来智能导航控制的关键,无人装备亟需解决快速计算空间决策能力,突出面向无人装备的“机器可读可计算”三维空间理解能力。高精地图鲜度是保障无人装备导航控制现势性的基础,融合多源异构道路传感器数据,构建无人装备众包更新机制,尤其是跨终端类型的协同高精地图更新也是研究的重点,以实现对高精地图丰度、广度、鲜度等重要技术保障。

为此,《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拟策划出版“跨域空间高精度地图与智能导航控制”专题,并邀请廖小罕研究员、潘树国教授、张恒才副研究员、董震研究员担任专题特邀主编,希望能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合作、发表前沿科研成果的平台,促进无人装备智能导航控制关键技术问题的突破与解决,推动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创新。

专题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1.跨域空间高精地图模型

2.无人机低空航路规划

3.全空间无人装备导航控制

4.高精地图众包更新机制

5.跨域空间的路径规划

6.地理围栏与智能控制

7.地图空间认知与信息表达

8.三维地图在线服务与智能导航

9.自动驾驶数据标注

10.驾驶三维空间理解构建

11.增强现实实景导航

12.高精度地图知识图谱

13.高精三维地图加密算法

14.高精地图质量评价

15.无人机遥感与实时地图构建与智能导航

16.场景感知与动态轨迹规划

17.场图一体化导航定位技术

18.场景自适应车辆轨迹跟踪控制

19.多源融合跨场景可信定位技术

20.面向封闭空间的高精度轻量化地图 

特邀主编简介

背景1004.png

廖小罕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科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航局民航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兼任无人机应用与管控工作委员会主任。曾担任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地理资源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等职务。近年来研究方向包括无人机区域组网遥感观测、无人机低空航路规划构建和无人机遥感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编目标准等。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提出无人机低空公共航路概念、主持编制和出版了IEEE无人机低空空域运行标准( IEEE Std 1939.1TM-2021)、率先提出基于低空公共航路绘制天路图、提出无人机遥感网的概念并研发了原型系统。重要研究成果包括主持研制的无人机应用云端管理系统(中科天网)经中国民航局批准运行。主持研制的“组网一号”遥感无人机载发车等多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主持研制了基于高精度遥感和地理信息的空间三维路网规划系统(春蚕系统2.0)。目前担任学术期刊《地理科学进展》主编和遥感学报副主编职务。

背景1483.png

潘树国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首届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先后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排2)。主要从事高精度卫星定位、智能感知与自主导航等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任务10余项,以及省部、企事业委托课题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科技奖励6项。

背景1741.png

张恒才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委员,国际计算机学会(ACM)空间信息委员会委员,极地救助与打捞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三维时空计算与地理空间智能、城市计算与轨迹挖掘、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院重点部署等多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委科技成果奖5项。

微信截图_20230703081516.png

董震 教授

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挂职)。长期从事3D计算机视觉、点云深度学习、点云数据处理及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城市双碳等应用领域研究,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期刊和CCF-A会议论文20余篇。获国家级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21)、中国激光雷达青年科技奖(2020)、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8)、湖北省长江学子(2018)、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等荣誉,担任3D视觉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会议Laser Scanning学术委员会委员(2017, 2019),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

论文撰写要求

选题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方法正确,结论可信,体现创新,文字练达,逻辑清楚。论文需符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文稿格式规范要求。经编辑部审核和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将在学报予以正式发表。

投稿事宜

请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官方网站系统投稿。投稿时选择“跨域空间高精度地图与智能导航控制”栏目。 

640.jpg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同时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CD、EI、Geobase、Scopus、JST、CNKI。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由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协办,月刊。学报创刊于1996年,创始人为陈述彭院士。学报现任主编徐冠华院士,执行主编陆锋研究员。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主要刊登以地理系统信息流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认知理论、地理时空大数据挖掘、地理空间智能分析、地球信息图谱、遥感信息提取、虚拟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综合分析等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评论与简讯,重点关注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创新成果的报道。学报开办有地球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地理空间分析综合应用、遥感科学与应用技术等栏目,并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先后组织了多个专刊。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赐稿,欢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内外学术会议组织专辑专栏。

官网网址:http://www.dqxxkx.cn/CN/1560-8999/home.shtml

联系电话:010-64889219(稿务)010-64888891(编务,财务)

邮箱:dqxxkx@igsnrr.ac.cn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spphq3z4-jXnSud4KIk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