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所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农业管理(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信息技术(农业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62人(其中博士生551人、硕士生284人、外国留学生27人),在站博士后为241人。
2018年,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457项(包括新增项目/课题711项)。其中,主持国家研发计划项目24项(新增3项),课题78项(新增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973课题4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8项,重点项目26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18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11项,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6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应急管理项目7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5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5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10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6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13项(新增1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3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69项。
2018年,地理资源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0项。其中,第三完成单位的成果“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成果“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与国别差异”获中华人口奖一等奖,“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决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城市路面交通碳排放监测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8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2290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1192篇,国内刊物1010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88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63部,获得授权专利33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75项,完成各类规划9项,各类标准12项。共有17份咨询报告与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2018年,新争取国际合作经费达到2160.5万元。与俄罗斯科学院、蒙古国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国际机构签署科研合作协议9项;共举办了12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研讨会,以及2个海峡两岸三地会议;共获批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访问学者项目2项;国际博士后项目3项;获得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海峡两岸学术会议资助1项;获得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国际组织任职人员参加国际会议资助计划1项以及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国际会议资助计划2项;继续实施研究所“国际人才计划”,共资助国际杰出学者4项,国际访问学者3项,国际博士后2项;所“外籍职工计划”扎实推进落实,已招聘2名外籍职工到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李文华院士荣获“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杰出贡献奖”,闵庆文研究员荣获2018年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个人奖,宋献方研究员荣获2018年第七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
地理资源所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单位,为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理事长单位,设有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生态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