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拥有1个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2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4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拥有禹城等多个综合试验站、昌平无人机遥感综合验证场(合建)、天津宝坻无人机遥感综合验证场,可为全国和区域无人机组网观测试验提供综合验证、组网接入等条件支撑。是国家遥感中心轻小型无人机遥感应用专家组挂靠单位,是科技部参与国家空管委和中国民航有关无人航空器管理条例制定的技术支撑单位。开发了基于地图的全国无人机飞行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可用于无人机的综合管理和任务协同;建立了无人机遥感系统信息库,无人机操控手信息库和无人机成果目录库,并在科技部网络上线运行。推动全国无人机遥感系统综合验证场建设并为验证场申请科学试验空域;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频次迅捷无人航空器区域组网遥感观测技术”,并推动相关无人机系统与应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拥有一个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和航空遥感飞机,拥有9个国家级、院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具备四大核心竞争力: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遥感与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基础研究能力,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与全球环境资源信息分析能力和学科齐全的专业队伍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遥感地球所建有遥感室内定标与测试分析实验室、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可以为无人机遥感系统载荷研发、系统集成与功能测试和应用系统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拥有专业化无人机研发队伍,包括无人机总体设计、气动布局设计、材料选型、结构强度设计、发动机选型设计、自动驾驶仪系统、通讯系统、无人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和装配生产等专业设计人员,以及高级无人机遥控人员和机务维护人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多名飞行器设计专家为客座教授和专业顾问,提供无人机设计、生产方向的技术指导。在安徽淮南有无人机生产调试车间以及多个实验场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目前共有4款无人机,分别为远征2型(载重5公斤),远征6型(载重20公斤),远征7型(载重10公斤),远征8型(载重50公斤)。远征2型主要用于空军雷达检测校飞,已经被总装备部雷达部门定型采用。远征6型主要用于航磁探测,可用于搜寻潜艇和勘探矿物。远征7型和远征8型主要用于侦查,其中远征8型已经被公安部门采用。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建有荒漠与绿洲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与自治区政府共建了中科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在国内建有10个野外台站,其中3个为国家野外观测站,并和中亚国家联合建立了15个境外野外台站。
研究所无人机团队于2009年组建,拥有4支外业队伍、应急响应团队和无人机数据处理专业队伍,成立以来,在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广泛应用,如公格尔九别峰北坡冰川航拍、于田地震灾区无人机低空航摄任务、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度野生动物资源综合调查工作、塔吉克斯坦萨雷兹湖首次航飞等无人机飞行任务,积累了大量的航拍经验,无人机技术全国领先。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山地所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无人机观测及综合应用的研究团队之一。拥有固定翼/旋翼无人飞行器、飞控系统、数据获取系统(可见光、多光谱、高光谱、LiDAR)、数据处理系统等十余架(套、台)。经过近10年的发展,积累了在各种极端复杂环境下开展无人机观测的实践经验,目前已成功飞行上百次,应用领域涉及山地灾害、山地生态、山区发展、土壤侵蚀、动物栖息地等,尤其在西南近几年的重大突发山地灾害应急调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植物所是我国植物基础科学的综合研究机构,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其他国家级、中科院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4项。所现有7个研究和支撑部门、10个野外台站、1个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1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SinoBON。研究和支撑部门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北京植物园(含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文献与信息管理中心,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依托于植物所)。